本报杭州4月17日电(记者叶辉、浙江教育报记者邓威)每次考试成绩单上都要挂几盏红灯并因此挨父亲打的小学4年级学生邬陈杰,而今再也不必担心那令他头皮发麻的红灯了,他所在的浙江省鄞县钟公庙镇中心小学实行的小学生素质评价改革彻底将“不及格”从成绩单上赶走,取而代之的是颗颗红星——星级制。
“钟公庙镇中心小学的这一改革是我国教育评价思想的重大转变,意义非常深远。”浙江省教科院副研究员吴奋奋这样评价。
记者4月上旬在鄞县采访中得知,启用星级制是钟公庙镇中心小学《小学生素质评价的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传统基础教育的弊端是强化选拔功能,考试已异化为目的。”鄞县教委副主任、该课题负责人张伟跃对记者说。“淘汰制和择优功能在小学阶段被广泛应用,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背后隐藏着严酷的竞争,许多学生长期生活在低分乃至不及格的阴影下。这种竞争机制和淘汰制使学生身心备受摧残。把无情的评价变为温情的评价,变惩罚性评价为激励性评价,这是这项改革的初衷。”
据介绍,该校于1996年9月开始这项改革,新的学生评价模式是“群体—个体—星级制”。群体评价是通过学生素质发展水平报告会的形式向家长展示学生的群体素质水平,每学期召开一次报告会,请家长参加,由学生作汇报表演,以展示学生的群体水平。个体评价是通过报告书的形式展示学生个体素质发展水平,即对学生的生理、心理、思想道德、文化科学等方面的素质进行评价,心理素质方面包括特长评价的“8个会”:会关心人、会流利的普通话、会一手好字、会简单的家务等;文化科学素质包括各类课程水平;而星级制则是对细化了的学生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新的形式,它只有“好—再好—更好”。
吴奋奋认为,由于高考、中考等选拔型考试的巨大影响,中小学的常规教育评价关注的是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差距或学生和老师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反映差距的教育评价是惩罚性评价。惩罚性教育评价造就了大批的失败者,这是几十年一贯的淘汰制的弊端。星级制反映的是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取得的进步,是一种激励性的评价。启用这样的星级制意味着从教育评价制度把淘汰机制和择优功能从小学教育中摒弃出去,使每个学生特别是学习困难生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并非所有的人都赞同这一改革,有些教师和家长认为,星级制过于模糊,区分度不够高,不利于培养尖子学生。也有的人认为,星级制掩盖了学生的不足,为该年级或高一级学校的教学留下隐患。还有的则认为,星级制和等级制没有太大的区别。对此,钟公庙镇中心小学校长陈冠昌认为,义务教育是优胜劣不汰的教育,义务教育不能一路制造失败者,推迟竞争对孩子成长有利。
“据我所知,这样的改革全国还没有过。”浙江省教委基教处副处长顾玮说,“最近在浙江省基础教育科研成果评奖中,这项成果全票通过获得一等奖。”
据悉,该校的做法已在鄞县各乡镇中心小学低年级全面推广。